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检验检测促进
产业发展优秀案例

发布时间:2025-09-29 16:25:33
【字体: 打印

检验检测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2022年以来,省市场监管局深入实施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聚焦产业发展中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以检验检测技术协同创新助推产业创新。

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市场监管系统组织检验检测机构累计服务企业4.2万余家次,开展技术培训1.1万余人次,实施技术帮扶4.1万余次,帮助企业解决产品质量问题1900余个,研制技术标准321项,研发检验检测仪器设备18台套,申请技术专利254项,促进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13项,帮助企业降本增效1.6亿元。

选取一批检验检测服务产业发展优秀案例予以发布。


案例一


助力磷石膏资源化利用 推进产业绿色转型


磷石膏是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宗固体废弃物,大量堆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瓮福集团建成了全球最大磷石膏分解制硫酸联产水泥生产线,但在生产过程中面临检测能力不足及标准体系滞后等问题。

贵州省建材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以下简称省建材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多措并举助力瓮福集团提质增效。一是深入生产一线,帮扶企业改进质量管理。2024年以来,省建材院派出多名技术骨干进驻瓮福集团,通过对水泥及熟料产品进行全面检测与分析,优化配料方案,成功解决了产品凝结时间、抗压强度不稳定等问题,使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同时,协助企业完善化验室建设,组织开展人员技术培训39人次,内容涵盖质量管理、标准应用与数据分析等关键环节,全面提升了企业质量管控水平。二是强化标准引领,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省建材院调研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系统剖析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和产品出厂等环节中存在的检验检测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与瓮福集团联合申报省级科技项目,开展固废资源化利用相关科研与标准研究,补齐产业链与创新链中的技术服务短板,推动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助力构建和完善行业标准体系。三是加强能力建设,补齐检验检测短板。省建材院建立全省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检验检测需求清单,实施国家绿色建材质检中心能力提升工程,积极推进磷石膏建材、赤泥、电解锰渣制品及其衍生建材的检测能力建设,有力推动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助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目前,该条磷石膏分解制硫酸联产水泥生产线已正式投产,年产水泥熟料60万吨,年产值达1.6亿元,为深入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推动固废资源化利用和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案例二


完善北斗检测能力 促进技术创新应用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斗卫星导航产业作为贵州省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推动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智慧交通、防灾减灾、精准农业等重点领域展现出日益迫切的应用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由于产业尚处成长阶段,检测认证体系不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能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亟需通过技术能力提升和服务模式创新实现突破。

贵州省机械电子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以下简称省机电院)依托国家卫星导航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贵州)平台优势,系统推进北斗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一是夯实检测能力,完善服务链条省机电院在卫星导航产品检测领域已获得CMACNAS资质,检测能力覆盖17类产品501项参数,形成了完整的服务体系,为全省北斗终端研发制造提供了全方位技术支撑,有效补齐了产业发展短板。二是聚焦科技创新引领,加速成果转化应用针对新兴产业标准缺失问题,省机电院联合贵州省北斗星防灾应用大数据创新中心等单位,共同研制发布2项贵州省地方标准;同步推进建设“北斗导航与定点实验室”,打造高水平研发平台,加速前沿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三是深化协同联动,构建融合应用。省机电院积极加入贵阳市北斗卫星应用产业协会,并与省应急管理厅、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共同推动北斗技术在应急指挥、地质监测、智能驾考等场景的规范化、规模化应用,实现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四是加强科普宣传,营造创新氛围。通过参加科普讲解大赛、举办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省机电院向社会公众展示北斗检测技术成果,有效提升社会认知度,同时培养了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人才队伍。

目前,省机电院已为全省多家北斗产业链企业及应用单位提供关键技术服务,助力贵州北斗产业园创新生态持续优化。该实践为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北斗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贵州经验,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三


科技赋能标准化 助力贵州鸡蛋进军大湾区

    

贵州鸡蛋凭借颜色均匀、品相佳、蛋清稠密、风味醇厚等传统口碑,在市场上享有良好声誉。然而,由于缺乏科学数据支撑和标准化体系,产业长期面临养殖用地受限、品牌辨识度不足、省外假冒产品泛滥等发展瓶颈,严重制约了“黔货出山”和产业升级进程。

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以下简称省测试院)充分发挥检验检测技术优势,通过科学量化产品特质、创新标准体系构建,推动蛋鸡产业提质增效与市场拓展。一是深化检测研究,科学量化产品优势2024年,省测试院组建专项科研团队,对全省规模蛋鸡养殖场开展97批次鸡蛋的系统检测,分析涵盖感官指标、营养成分(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近40项参数,并与国内知名品牌鸡蛋进行对比研究,明确贵州鸡蛋在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维生素水平及胆固醇控制等方面的显著优势,科学揭示其品质与贵州生态养殖环境的相关性,为品牌打造奠定坚实数据基础。二是创新标准体系建设,强化产销溯源衔接。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对高品质鸡蛋的需求,省测试院联合贵州省乡村振兴促进会、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作基地,共同制定《贵州鸡蛋湾区定制》团体标准。该标准将贵州鸡蛋的特征指标转化为可量化、可验证的技术规范,要求生产企业公开每批产品的产地空气、水质、树林覆盖率等生态数据,实现“生态优势可视化”,建立起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全链条品质追溯机制。三是推动品牌升级,拓展销售渠道。依托粤黔标准实施,长顺绿壳鸡蛋成为首款跨省域联合定制农产品,推动区域品牌向全国市场升级。企业通过“电商+直播+农产品”新型营销模式显著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系统化、精准化的帮扶,贵州鸡蛋产业取得显著成效:日均供应粤港澳大湾区达23万枚,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带动8000余农户户均年增收3万余元。叶黄素鸡蛋等高品质产品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价值显著提升。这一创新实践成功构建了“数据支撑-标准引领-品牌增值-市场拓展”的蛋鸡产业发展新模式,为农产品品质升级和跨区域合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案例四


创新排水管网检测技术 筑牢城市安全生命线


城市排水管网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地下生命线”,其健康状态直接关系到城市防汛安全与环境污染防控成效。当前,许多城市排水管网普遍存在底数不清、病害不明、运维管理手段滞后等问题,传统的开挖换管修复方式不仅成本高昂,也对城市正常运转造成较大干扰。

贵州联建土木工程质量检测监控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联建”)依托其在工程质量检测与监控领域的专业优势,与高新区园区管理服务局紧密协作,以“高新区排水防涝设施改造提升工程”为试点,多措并举攻克技术与管理难题。一是深入项目一线,构建系统化检测体系。贵州联建组织专业技术团队,综合运用GIS、物联网在线监测、自动化控制与数学模型等先进技术手段,对高新区金阳园区和沙文园区的排水管网展开全面普查与精准检测。通过系统梳理管网位置、埋深、管径、材质等基础信息,精准识别出破裂、变形、沉积、结垢等结构性及功能性缺陷问题,为后续精准修复提供了可靠依据。二是强化数据赋能,构建智慧运维系统。围绕行业痛点,系统整合探测、检测、修复与运维全流程数据,贵州联建打造了涵盖“排水管网一张图”、数字孪生模型、内涝模拟分析等功能的智慧排水系统。系统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雨污混流、水质异常等风险的实时监控与智能预警,为应急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注重能力建设,树立行业技术标杆。通过项目实施,贵州联建不仅建立起完整的排水管网信息数据库与动态更新机制,还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探测—检测—修复—运维”多位一体化技术方案。

目前,“高新区排水防涝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已顺利实施并稳定运行。项目的落地显著提升了区域排水防涝能力,为城市安全度汛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全面推进城市安全生命线工程建设、完善城市体检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与技术示范。


案例五


白酒鉴别技术创新 完善白酒产品质量控制体系


酱香型白酒是贵州省重要支柱产业,核心产区集中于遵义仁怀、习水等地,利润占全国白酒行业的37.3%。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产业面临质量基础设施薄弱、基酒评价标准缺失、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等行业共性难题。

遵义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以下简称遵义市检测院)聚焦产业发展瓶颈,系统开展技术攻关与服务创新,全方位助推白酒产业提质升级。一是组建专业团队,开展攻坚克难研究联合中国农业大学、贵州珍酒公司、省质检院等权威机构,组建跨领域专家团队,开展食用酒精掺伪鉴别、年份酒鉴定、基酒分型定级、酱酒风味物质数据库构建等研究,建立酱香型白酒真实性判别模型,为企业工艺优化和市场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二是构建一站式平台,强化全链条支撑。整合计量、检测和标准化资源,为企业提供从原料采购、生产酿造到成品出厂的全环节技术服务;与国台酒业合作研发智能摘酒系统,推动酿造工艺数字化升级;参与制定《酱香型白酒基酒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助力酒企依托基酒开展融资抵押,缓解仓储压力,加快资金周转。三是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开通检前咨询与样品邮寄服务,推出批量检测优惠措施,提升企业送检便利性;推动高端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积极参与构建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创新支持,形成覆盖研发、生产、检测各环节的服务闭环。

目前,遵义市检测院每年完成白酒样品检测千余批次,服务企业300余家,完成计量服务6000余台次。研究成果为监管部门行政执法提供技术支撑,有效规范了市场秩序;基酒质量评价标准的实施为酒企融资提供了权威依据。2024年,该院成为遵义市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挂牌国家工信部和贵州省工信厅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覆盖酱酒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生态,为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案例六


精准检测筑牢安全防线 全链条服务促进产业发展


煤炭产业是贵州水城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近六成。然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安全生产风险突出、环保管控缺乏科学依据、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日益凸显,制约了产业可持续发展。

贵州水城能投矿山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当地唯一具备煤炭开采全链条检测资质的机构,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多维度助力煤炭企业提质增效。一是强化安全检测,筑牢生产防线。公司针对瓦斯、煤尘等关键风险点,精准测定瓦斯放散初速度、煤层瓦斯含量等指标,系统评估通风系统有效性,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数据支撑。二是深化环保检测,推动绿色发展。通过分析煤炭全硫、灰分、挥发分等参数,评估污染物排放潜力,测定煤自燃倾向性指标,为采空区防灭火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完善质量追溯,提升产品价值。建立“开采—运输—销售”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通过检测坚固性系数、吸附常数等关键指标,指导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优质煤产出比例。

近年来,该公司累计为辖区企业提供多项专项检测服务,取得明显成效。在安全方面,依托检测数据指导企业优化通风与瓦斯抽采方案,有效防控爆炸风险;在环保方面,帮助电厂优化燃烧工艺,提升排放达标率;在经济方面,推动优质煤产量占比持续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该实践为传统煤炭产业安全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路径,彰显了专业检测服务对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作用。


案例七


强化技术支撑 助力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生态特色食品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贵州南山婆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投资7.57亿元建成占地217亩、年产10万吨的全国最大酸汤生产基地。然而在企业初创阶段,曾面临生产规模有限、技术基础薄弱等难题。

安顺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以下简称安顺市质检所)积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多措并举精准助力企业发展。一是主动靠前服务,强化技术支撑。2019年企业首条生产线启动建设以来,安顺市质检所持续提供技术支持,特别是在2022年产业园建设关键时期,派出专业技术团队全程参与,从厂区整体规划到功能间布局设计,紧密结合食品生产相关法规要求与实际工艺流程,为10余条新建生产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二是提升检测能力,夯实质量基础。针对出厂检验人员实操能力不足的问题,安顺市质检所为企业免费培训10余人次;同时开设产品送检“绿色通道”,指定专人跟踪检测进度,确保产品按期上市。三是推动协同创新,赋能产业升级。2024年,安顺市质检所参与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南山婆酸汤酿造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协助企业申报“贵州精品”培育等项目,积极推动“产学研检”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

通过系统化、精准化的帮扶,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品线拓展至酸汤、火锅底料等11个类别近20种产品,近三年营业收入均突破2亿元;承担省级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牵头或参与制定标准17项,获得专利授权60余项,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为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先进典范。


案例八


助力百年制剂产业化 探索中医药发展新路径


复方麝香骨伤膏(俗称“猪油膏”)作为铜仁袁家寺骨科医院的百年传承秘方,凭借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在黔东地区骨伤治疗中享有广泛声誉,成为当地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曾面临传统生产工艺滞后、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品的规模化发展和安全性提升。

铜仁市检验检测院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系统化推进“猪油膏”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与生产规范化,为传统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全方位保障。一是创新质量标准体系,突破质量控制瓶颈。针对“猪油膏”基质猪油易酸败、有效成分检测标准缺失等关键技术难题,组织专家团队通过文献研析与实验验证,首次建立酸价、过氧化值、碘值等关键指标检测标准,填补原质控体系空白。同步开展处方中黄丹、冰片、麝香等成分的定量分析与安全限度研究,制定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为制剂安全性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二是规范生产工艺参数,提升产品稳定性。通过多批次试生产检测与数据反馈,精准确定了熬制温度、时间及投料比例等核心工艺参数,编制了《复方麝香骨伤膏生产操作规程》,显著提升制剂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从根本上解决质量均一性难题。三是优化生产管理体系,推动合规化建设。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全面优化制剂车间功能布局、设备配置、环境控制及管理制度,开展人员一对一技术培训,提升检测仪器操作与质量管理规范执行能力。2024年4月,该院顺利通过验收,获得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成为省内传统中药制剂规范化建设的标杆案例。

目前,袁家寺骨科医院“猪油膏”已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产品合格率显著提高,为区域骨伤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稳定的中医药服务。这一实践为全省中医药制剂质量提升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探索出以技术创新破解传承难题、助力老药方焕发新生的关键路径。


案例九


构建酸汤标准体系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品牌升级


凯里酸汤作为贵州特色发酵食品的亮丽名片,产业化进程中曾面临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检测技术支撑不足等挑战,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和品牌影响力提升。

黔东南州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以下简称黔东南州食药中心)紧扣产业发展瓶颈,精准施策,赋能凯里酸汤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夯实检测基础,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中心获批筹建省级发酵酸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投入686万元完成2200平方米实验室改造,引进液质联用仪等先进设备,实现37类产品320项参数的全流程检测能力,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检测服务。二是完善标准体系,引领产业规范发展。基于对全省332批次样品的系统检测分析,主导制定《地理标志产品 凯里红酸汤》等41项地方与团体标准,构建起完善的酸汤标准体系。通过组织开展40余人次企业检测培训和330余次公益性技术服务,推动标准落地实施,促进产业规范发展。三是强化科研公关,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组建含12名高级职称人员、2名博士的技术团队,承担省州级科研课题6项。联合行业协会开展34个品牌盲评实验,建立凯里酸汤特征风味数据库,为企业工艺改进与产品创新提供数据支撑。

近年来,黔东南州食药中心通过构建专业检测平台、完善标准体系、强化科研支撑等举措,有效夯实了凯里酸汤产业的质量基础与创新能力。目前,中心已累计完成食品检测6500余批次,助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区域品牌价值显著提升,为传统特色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支撑模式和成功实践经验。


案例十


科技赋能刺梨产业 精准检测护航“黔货出山”


刺梨产业作为贵州省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曾面临深加工产品源性成分掺假鉴定技术不足、标准化体系不健全等发展障碍,导致产品品质不稳定,直接影响黔货出山战略的推进效果。

黔南州检验检测院瞄准产业发展需求,统筹推进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一是专注技术研发,攻克鉴定难题。通过实施州级科技计划项目,运用高通量基因组测序与基因分析技术,成功研发刺梨果汁掺假鉴定评价方法,为产品品质管控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二是推动成果转化,服务产业发展。坚持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发明专利在贵州山王果健康实业有限公司规模化应用,构建从原料采购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溯源鉴定体系,帮助企业建立“原料可追溯、品质可管控、风险可预警”的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夯实发展根基。通过系统布局专利与标准体系,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SCI期刊论文1篇,为产业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目前,该技术成果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助力合作企业2024年度销售额突破1.04亿元,同比增长24%;产品抽检合格率显著提升,高端产品优质品率大幅提高。这一创新实践为刺梨产品实现黔货出山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也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贡献了可复制的黔南经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
下一篇:

抖音

微博

微信

头条

关闭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