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场监管局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3073号提案的答复(黔市监提复字〔2019〕65号

法定主动
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
公开年报

省市场监管局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3073号提案的答复(黔市监提复字〔2019〕65号

发布时间: 2019-08-09 15:32 字体:[]

田晓琴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市场监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地理标志保护工作情况介绍

近年来,全省各地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突出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特色,积极推动地理标志发展,做大做强地理标志品牌,有力促进地理标志产业化发展,地理标志在促进贵州三产融合发展和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大扶贫战略、生态文明建设、“黔货出山”风行天下等多项工作推进的新动力。

(一)加强地理标志产业政策规划

1.完善地理标志的法律法规。从国家层面上,地理标志产业政策不断完善,如2001年10月27日修订的商标法第十六条对地理标志商标作了规定;原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质检总局令第78号),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2009年以来,我省相继出台和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地理标志发展的政策和文件,如:《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特产品地理标志工作大力促进我省农特经济发展意见的通知》(黔府办发〔2009〕2号)、《关于印发〈贵州省农特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黔知发〔2009〕42号)、《关于印发〈贵州省农特产品地理标志建议目录〉的通知》(黔知发〔2009〕7号)、《省质监局关于印发〈“十三五”期间重点培育的地理标志产品和示范区遴选目录〉的通知》(黔质技监科函〔2016〕152号)等,为我省建立地理标志统筹规划,发挥农特产品资源优势,推进地理标志产业化,培育农特产品区域品牌奠定了基础。

2.落实地理标志奖励政策。省政府建立了集中统一的地理标志奖励政策并加以落实。2009年以来,省知识产权局共对确认的170个地理标志产品给予奖励340万元。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安顺市、铜仁市等地也相继建立地理标志奖励制度,其中六盘水市对地理标志产品一次性奖励15万元,安顺市一次性奖励10万元。在这些政策的激励下,截至2018年底,我省已有地理标志298件,位列全国第9。

3.开展了地理标志资源普查,提出培育名录。2016年,原省质监局组织开展遴选培育“十三五”期间地理标志产品和产品保护示范区工作,遴选出61个产品和8个示范区纳入重点培育名录。2018年,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梳理全省地理标志农产品资源情况,印发《省农委办公室关于印发〈贵州省地域特色农产品普查备案名录〉的通知》(黔农办发〔2018〕150号),摸清了全省名优特产品资源,将知名度高、历史悠久、品质特征明显、产业发展较好的449个农产品列入名录。

目前,我省共有10个地理标志产品申请纳入中欧互认地理标志产品清单。

(二)加强地理标志监管和保护

1.建立地理标志统筹协调机制。发挥省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与财政、公安、商务、农业农村、林业、金融等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将地理标志保护与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专项行动相结合,共同推进地理标志保护工作。

2.强化地理标志监管执法。我省高度重视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将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特色和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已获保护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展质量监督、抽查,有效保障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将地理标志监督管理纳入综合执法范畴。

(三)推动地理标志产业化发展

1.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项目。2010年以来,省知识产权局对55个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产业化促进项目,投入1590万元,带动各方配套投入资金2765万元。地理标志所有人共制定地理标志管理制度72个,授权196家企业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1388万余枚,相关地理标志产品附加值平均提高20%。“虾子辣椒”、“施秉太子参”、“湄潭翠芽”、“德江天麻”、“盘县火腿”、“湄潭茅贡米”等地理标志项目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助推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2.创建地理标志示范样板。目前,全省建立了“都匀毛尖”、正安县2个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在黔西南州、六枝特区和印江县创建薏仁米、岩角面、梵净山翠峰茶3个省级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贵州绿茶”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获得了“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称号;为发挥地理标志商标作用,2018年创建“兴仁薏仁米”地理标志商标产业园,切实服务“三农”发展。推行地理标志农产品+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多渠道、多方式强化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助力农户增收。通过示范创建,在政策环境、品质管理、品牌建设、产业发展、物质保障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和做法,为做好地理标志产业化作出了示范。

3.扩大地理标志宣传和影响。2017年,开展“贵州长征路上的地理标志产品”主题宣传活动,在9月19日《中国质量报》刊发《贵州以长征路上的地理标志产品为抓手全力助推大扶贫大旅游大生态战略》。2018年,组织新闻媒体实地采访地理标志助力产业发展情况,在《贵州日报》开设专栏系列报导地理标志商标精准扶贫成效,陆续报导了威宁洋芋、都匀毛尖、思南黄牛、赤水金钗石斛等25个地理标志商标;向中华商标协会推荐“兴仁薏仁米”地理标志商标参加“发现地标之美”主题活动。在全国农交会、贵阳农交会上等展会上设置农产品地理标志宣传专区,推广销售地理标志农产品。在人民网、新华社网、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贵州农业信息网、黔农在线、多彩贵州网等媒体上广泛宣传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中的重大事项及产品,不断拓展我省地理标志的知名度、美誉度。

利用“互联网+”搭建贵州地理标志保护的宣传推介平台,在我省黔邮乡情、贵州电商台、贵农优先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设地理标志馆,展销我省地理标志产品,搭建起农户-商家-消费者的供需平台,建立起精准扶贫的网络通道。

(四)科技助推地理标志发展

1.鼓励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发展关键领域技术研发。重点围绕地理标志产品品种退化、精深加工、包装运输、储藏保鲜等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引导各地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2018年,省科技厅择优选择“思南黄牛”等15个地理标志产品实施20个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支持经费655万元;选择“兴义铁皮石斛”等6个地理标志产品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支持经费600万元。

2.逐步建立地理标志农产品追溯系统。省农业农村厅登记的地理标志农产品逐步纳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强化追溯管理。“贵州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系统”上线运行并配备了移动端,促进现场核查、监督检查等工作内容及时上传系统,使全省地理标志农产品管理及统计查询等工作更加便利,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管理更趋规范。

3.促进地理标志标准化建设。目前,我省已发布地理标志产品类标准共计89项,其中国家标准GB/T18356-2007《地理标志产品•贵州茅台酒》1项,省级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凯里水晶葡萄》等88项,还有待发布的地理标志类标准1项《地理标志产品•榕江葛根》。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放管服”改革系列决策部署,在《省质监局关于做好市级地方标准管理工作的通知》(黔质技监标函〔2018〕103号)文件中,将地理标志产品及配套的地方标准(涉及安全的标准除外)交由各市州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地理标志产品•黄果树窖酒》等25项地理标志产品类标准全部交由相应的市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后续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二、建议答复

根据您的建议,我省地理标志工作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建立地理标志统筹协调机制。由于2018年底全省机构改革,原省人民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相关成员单位进行了较大的调查整合,现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撤销部分议事协调机构的通知》(黔府函〔2019〕45号),我省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机构调整为“贵州省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建立包括地理标志在内的各项知识产权工作的协调机制,统一组织、协调全省知识产权工作,继续推进地理标志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化农村产业革命决策部署,将地理标志工作纳入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年度推进计划。在充分考虑产品地域分布、自然条件、人文因素以及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质量标准、申报渠道和产业发展规划。围绕贵州特色农产品产业,实施一批地理标志产业化项目,推进地理标志产业示范区建设,开展地理标志产品有机、绿色、无公害等认证,推动农村产业革命。

(三)加强地理标志的培育申报。积极引导和帮助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大力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做好地理标志产品及专用标志使用申请的初审工作,加大标识使用工作力度,规范专用标志的申请、使用和管理,增强企业专用标识使用意识。进一步对我省的特色农产品资源进行清查,对已列入省名录的地理标志加大培育并获保护,争取将更多的产品列入《全国特色农产品名录》,助推我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组织相关企业进行培训,掌握并了解申报流程和条件,争取获批新的地理标志产品和专用标志使用。

(四)扩大地理标志品牌效应。持续加大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拓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推进地理标志国际互认工作,充分发挥区域公共品牌在推进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打造一批全省知名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目前,正在推进贵州绿茶、安顺山药、水城猕猴桃、从江香禾糯4个产品的中欧互认工作。

(五)促进地理标志产业化发展。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2个农村产业革命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促进项目,拟安排480万元资金用于推进地理标志产业化发展。建立地理标志农产品高标准和适度规模的综合生产基地,促进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完善产业链配套,突出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效应。推行地理标志农产品+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多渠道、多方式强化联结机制,助力农户增收,带动区域品牌化和乡村振兴。

(六)推动地理标志标准化建设。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加强标准化生产引导。引导制定科学、合理、适用性强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把好标准质量关;推广“地理标志产品+龙头企业+农户+标准”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的更多企业采用相应标准,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促进了地理标志产业的转型升级,扩大地理标志增值效应。

(七)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推动“贵州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系统”运用和落地,提高系统的可操作性。将地理标志农产品逐步纳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强化追溯管理。

(八)加强地理标志监管。充分发挥机构改革后市场监管的职能作用,多种手段加强地理标志产品市场的监管。指导地方运用“双随机、一公开”的手段,组织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专项抽查,维护地理标志产品的特色质量;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对地理标志使用监管,打击地理标志侵权假冒行为。

地理标志作为与国际接轨的一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推进品牌建设、保护历史人文传承的有力手段,也是提升地方特色优势产品,促进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下一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局将扎实推动贵州地理标志产业蓬勃发展,开创贵州地理标志发展的新局面。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年6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方来福;联系电话:0851-85850135)




抖音

微博

微信

头条

关闭